这个礼拜,伴随着女排世俱杯的揭幕,赛事之城杭州又掀起了一波排球热。全球最顶尖的女排俱乐部赛事已经是第二年落户杭州了,不光本地球迷关注,还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喜爱排球的迷弟迷妹大爷大妈们来与等女排国手们近距离接触。12月17日首个比赛日晚间,就有近4000名观众现场见证了东道主球队天津女排取得首胜。
说来有些奇怪,曾几何时,排球成了“只看不练”体育项目。“女排精神”成为国民津津乐道的精神图腾,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联赛,但凡有中国女排的赛事就少不了人气和热度。可你曾看到身边有人真正走进排球场,去打一场排球✅赛吗?
排球运动的普及程度不高是何缘由,是受制于场地和人员限制,还是由于技术门槛过高?潮新闻记者走访了几位资深人士,试图从他们那里寻求答案。
“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如果想要发展得好,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是很重要的。”一位不具名的排球职业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女排世俱杯连续两年放在杭州举行,无论是对㊣于杭州这座城市的美誉度,还是排球运动本身的普及都是有好处的,“只有青少年们对排球运动感兴趣,喜欢这项运动,才会愿意投身于排球项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这位专业人士看来,排球虽然与篮球、足球一道并称为“三大球”,但社会各级层面对于这项运动开展和普及的必要投入是不足的。“民间的专业排㊣球场地也不多,不像篮球场和足球场那么随处可见。”
该负责人认为,青少年各个年龄层的师资、硬件投入不足,然而涉及青少年的排球比赛当下却很多,势必会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都是㊣为了应付比赛,很多小孩子的基㊣本功都没有。小队员的基本技术掌握能力都很差,从小基础打不好,长大要达到职业队的高水平,我们相当于要重新来教一遍,从零开始从基本技术动作抓起。”
至㊣于职业联赛,虽然中国排球职业化道路始于1996年,距今已有28年,但其✅实至今仍未实现真正的职业化。该负责人透露,相较于足球和篮球职业联赛,排球联赛就显得较为可怜了田径场,没有任何赞助费用,相当于是排管中心自己在运营职业联赛,无论各方面的福利保障,以及赛事运营的推广力度都无法企及足球、篮球职业联赛。
虽然现在所有的排超球队都冠以某某俱乐部之名,但大部分冠名企业并未真正深度介入俱乐部的运作,俱乐部整体上延续了职业化之前的省队管理模式,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到位,造成对排球运动以及球队的营销和宣传不够,排球运动在民间的群众基础自然普遍薄弱。缺乏群众基础便意味着无人关注,尤其是缺少青少年和赞助商的关注。一些俱乐部甚至不得不远赴外省招募球员,有些球队在上一任赞助商合同到期后,竟然寻觅不到新赞助商,俱乐部发展举步维艰。
“排球要想不断提高关注度和受众的普及率,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该负责人称。
要说现阶段排球的民间土壤哪里最优渥,那非高校莫属了。场地自然不用发愁,院校里还大都配有专业教练。
在女排世俱杯首个比赛日,记者在赛场看台上遇到了带校队来看球的浙江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教练王先驰,向他了解了浙江大学的排㊣球运动发展状况。
“我们几乎每周都有25个排球班课程,一个班按照三十五人来算,参与排球课程培训的学生达到近900人次。”王先驰除了教排球,还是学校的大球教研室主任。在他的下,学校的高水平排球㊣队不但在第13届全国会大学女子组排球比赛中斩获亚军,还曾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南方赛区冠军,并杀入总决赛前三甲。
王先驰认为,比起足球和篮球,排球的上手难度要稍高一点。“排球规则要求一个人不能连续击球两次,而且技术特点都是瞬间击球,因为这些规则的限定,技巧性要更高一些。加之排球属于隔网对抗项目,对整个团队的配合要求就更高。虽然对初学者有一定的门槛,但等你真正上手以后,就会发现排球打起来很有意思。”
当记者问及,是否有校排球队队员被职业队选中,王先驰表示排球的职业联赛还没有像足球、篮球一样具备完善的选拔机制,基本上都是靠高校教练跟各个地方的专业队单线去联系。
“今年我们就有一个毕业的学生叫高家源,现在效力于福建女排,司职接应,在那边也能打上主力。相对来说,大学生比赛比较拔尖的运动员,还是有能力去打职业赛事的。”王先驰说。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前女排国家㊣队主力自由人、首届U23女排世锦赛冠军、国际级运动健将单丹娜担任着该校的排球教练。在她看来,学校现在的排球普及和开展情况也蛮不错的,除了日常的㊣排球课之外,每年还有大一新生杯和学校排球赛两次赛事,平时也经常能看到很多学生在排球场上打球。
1981年11月,中国队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七战七捷的佳绩,首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图片来源:新华社
用手✅机打开使用率较高的几个导航App,搜索杭州本地的“排球培训”“排球俱㊣乐部”,能搜到的条目,用10根手指都数得清。
就拿举办㊣本届女排世俱杯的黄龙体育中心来说,旗下的培训公司在青少年文体培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口碑。目前提供包括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艺术体操、足球、橄榄球、棒球、击剑、游泳等20余项培㊣训㊣项目,在训学员✅常年超过5000人。就算是这样有口皆碑的大型体育培训机构,也并未开设排球课程。
“确实目前还没有。”这一情况也得到了黄龙培训公司总经理王艳的证实排球场。当询问起为何“三大球”独缺排球时,并未得到对方确切的㊣回应。其实答案也是明摆着的,需求决定市场。
“现在看排球的热情还好,可打排球的民间热情是降下来了,以前各大单位的工会都会组织排球赛的。放在40多年前,‘三大球’里最热的不是足㊣✅球,而是排球!”关注排球运动多年的齐先生,是一名60后的资㊣深体育迷了。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经常跟体育系统的人打交道,很多曾经的国手都是他的老相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女排成为了‘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项目。”聊起曾经中国排球的辉煌过往,齐先生如数家珍。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当时排球赛场上的一系列胜利,可不仅仅只是一㊣场体育赛事的输赢。排球健儿们拼搏于国际赛场,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女排优秀,男排也不遑多让。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逆转战胜南朝鲜队,进军世界杯,北京大学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一人㊣呼而万人应,这句铮铮誓言随后登上了《人民日报》,而后响彻华夏大地。
让齐先生感到振奋和欣慰的是,时至今日,“女排精神”依旧在延续。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中国✅女排同中国女篮一道,成为中国代表团拿到奥运门票仅有的两个“大球”参赛项目。
在中国女篮止步小组赛的情况下,女排姑娘们小组赛三战全✅胜,其中还包括战胜上届冠军美国队。虽然最终遗憾✅未能晋级四强,但她们依然让“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再现奥运赛场。
在齐先生看✅来,排球项目从宏观层面来讲,是国家体育总局振兴“三大球”历史使命的重要项目之一,隶属体育强国建设“第一方阵”;从群众观赏角度来说,排球比赛中战术思路的灵活多变,以及团队配合的默契度要求,都是“三大球”之最,观赏性一点也不比足球和篮球弱。
“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职业排球能够重返世界之巅,民间的排球热情不止坐上看台。”齐先生寄语道。